沒有哪個孩子,天生就是好脾氣的。
一個孩子,他不可能總是開心快樂的狀態。
但是父母卻期望孩子能像自己心目中那個理想的孩子樣,
不抱怨、不說臟話、不發脾氣、不逃避……
期望一切好的品格都能讓孩子擁有:
堅強、禮貌、大方、友好、熱情、快樂、能擔當……
所以,我們常常會對抱怨的孩子說,你為什么有那么多的抱怨呢?
對發脾氣的孩子說,你的脾氣怎么這么大,這么犟呢?
跟逃避困難的孩子說,你為什么不勇敢一點,去擔當責任呢?
說這些話的時候,我們把自己曾經犯的錯,還有那些焦慮,都投射到孩子的身上。
希望孩子能成為那個完美的孩子,能成長成一個完美的大人。
但這是不可能的,因為他是一個人,而不是一個機器或者一件作品。
你能接納孩子的壞脾氣嗎?
這幾年,從小小魚快三歲時,我回家自己帶他開始,看著他一點點長大,而且情緒也在一點點發展。
比如之前發脾氣,他是悶不做聲,如果是你惹的他,他還會對你又踢又打。
那時候,我告訴他,“你可以發脾氣,但是不能打人,你可以說出來。”
但小小的他說不出來。
這一兩年過去了,他還是會經常有脾氣。
發脾氣的時候,也會悶著,但是不會打人。
有時太難受,會大聲地哭,
但是能開始描述自己為什么生氣了。
比如前幾天跟表哥玩鬧,比他大幾歲的哥哥肯定力氣大一些。
可能弄疼了他的腿。
就在那生氣,吭哧吭哧不說話。
但是那天我忙著手上的活,也想讓他自己消化一下情緒,就沒有理會他。
哥哥也道歉了。
但他不滿意,過了很久,他還是在生氣。
中間我跟他說,“可以說出來,我聽聽,到底是怎么回事。”
“你生氣不說,只會氣壞自己,不如說出來啊!”
這時他開始說了,但是哥哥又跟他爭執了幾句。
孩子間的玩鬧,本來就是你一下我一下,不分對錯,也講不清楚。
索性就讓他自己解決吧,畢竟快7歲了。
要學會面對這些情緒和問題。
后來我坐在他身邊,摟著他的肩膀問他是不是腿壓疼了。
是不是很生氣?
他說是的。
我說,你可以跟哥哥說,小心一點,他也跟你道歉了。
你就不要生氣了,好不好。
這時,他也沒什么脾氣了,聽到理解他的話,也不再發脾氣了。
一個孩子應該是什么樣子的?
他們本來是天真的,激動了就會大叫,快樂了就會笑,而難受的時候會大哭。
當他們有這些情感時,我們要理解接納,平和地接納。
比如帶孩子們去餐廳就餐,
常常會看到一些孩子歡呼雀躍,因為看到了自己喜歡吃的東西。
還有的孩子會吧唧吧唧嘴,以表示自己的滿足。
父母此刻若是能理解孩子的心情,就不會憤怒地去指責孩子。
而是會心平氣和地提醒孩子,注意一下這里是公共場所,不是自己家里哦!
這時你也是有修養的,孩子一聽,就會安靜地觀察你的樣子。
一次不會,慢慢也會學會,這就是引導和言傳身教吧。
但是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大人對孩子大呼小叫,“安靜點啊!不要打擾到別人!”
“你再吵就給我滾出去!”
這樣的指責看上去是約束孩子的行為,可大人自己這樣的態度,對四周的人打擾更大。
你大聲吼罵或者惡狠狠的警告聲,更讓人覺得不舒服,還不如聽孩子的歡笑聲。
所以說,要養好一個孩子,大人不提高自己是不可能的。
在情緒的引導上,更是如此。
如果一個孩子的脾氣太好了,不一定是好事。
一定要看看孩子是真的性格平和、不急不躁,還是戴著一個“面罩”呢?
有很多的孩子,在出生后,就被家庭環境約束著,不敢表露自己真正的想法。
美國心理學家派翠絲?埃文斯曾講了一個例子。
一個媽媽帶女兒去冰淇淋店,媽媽問女兒:“你想吃什么冰淇淋?”
女兒說:“香草冰淇淋。”
媽媽說:“巧克力冰淇淋更好吃。”
女兒說:“我想吃香草冰淇淋。”
媽媽說:“你不是愛吃巧克力冰淇淋嗎?”
女兒說:“我就要吃香草冰淇淋。”
媽媽最后說:“真怪!這孩子,真怪!”
最后媽媽還是給孩子買了香草冰淇淋。
女孩堅守了自己的立場。
但是媽媽卻一直覺得孩子很怪。
其實孩子一點都不怪,而是媽媽太怪。
她想著去控制女兒,覺得女兒應該聽自己的,去吃巧克力冰淇淋。倘若做一個這樣懂事乖巧的孩子,他會快樂嗎?
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孩子,父母問都沒問一句就給他做了決定。
而他們就逆來順受地聽著父母的安排,沒有反抗。
所以,很多父母說,孩子脾氣大,太敏感,是大人太顧及孩子的感受造成的,只要打一頓就好了。
真的有那么簡單嗎?
也許你的暴力和權威真的能讓孩子嚇得一時屈服,在你面前變得默不作聲、乖巧聽話。
但這樣的孩子,心理是健康的嗎?往往是戴著面具、藏著傷疤的。
孩子發脾氣,常常是因為大人的忽視、誤解,沒有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。
所以,當孩子的脾氣來了,我們就接納面對。看看為什么會這么生氣。
然后再告訴孩子,你可以說出自己的不滿、痛苦。我們可以商量的,你不要急。
這是情緒管理的開始,而且這條路真的是“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”,這也是父母需要努力引導孩子的方向。
在陪伴中讀懂孩子,在自省中提高自己。
專注于藝術與成長相融合的教育機構
微信客服
微信公眾號